补足精神之钙 铸牢思想之魂丨《南阳史话》即将亮相央视
弘扬传统文化 凝聚奋进力量 召父杜母 西汉召信臣和东汉杜诗曾为南阳郡守,且皆有善政,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安居乐业,故南阳人为之语曰:“前有召父,后有杜母。” 召信臣是西汉声明卓著的大臣之一,汉元帝时任南阳郡守。他为人勤勉有方略,喜欢为民兴利,谋福于民。他常亲自劝导农耕,出入于田间,住在乡野亭舍之中,很少有安闲在家的时候。召信臣主持兴建的南阳水利工程中,最有名的是六门堰和钳卢陂,据记载灌田万顷。 东汉建武七年,杜诗升任南阳太守。他生活节俭,施政清正平和,擅长计划谋略,减少和爱惜民力劳役。杜诗根据前人的经验,制造水排,利用水的力量带动鼓风机,进行冶铁铸造,此法比欧洲早一千多年。他引导民众铸造农具,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此外还鼓励修建池塘,广泛开垦土地,郡中家家户户都丰足富实。当时南阳的百姓把他比作过去的太守召信臣,赞颂他说:“前有召父,后有杜母。”“父母官”一说由此而来。 坐堂行医 张仲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南阳郡(今南阳市)人,所著的《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药俱备的经典,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因此张仲景被后世尊为“医圣”。 张仲景“博通群书,潜乐道术”,终成一代名医。后被举孝廉,任长沙太守。当时,疫病流行,民不聊生,许多贫苦百姓都慕名前来求治,张仲景在公务之余用自己的医术为百姓解除病痛。他对前来求医的百姓总是热情接待,细心诊治,从不拒绝,因此每日衙门外候诊的患者都拥挤不堪。张仲景见此情景,毅然决定打破官府禁忌,公开坐堂应诊,首创了名医坐大堂的先例。随后,择定每月初一和十五两天,大开衙门,让有病的百姓进来问诊,留下了“坐堂行医”这一千古佳话。从此以后,中医为患者看病便有了“坐堂”一说,而且许多中药铺也取名为“某某堂”,用来纪念张仲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