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农业科技情报】勇过“五关” 再夺小麦丰收
近日,惊蛰已过、春分将至,离小麦收获只有70-80天时间,返青拔节期雨量充沛、阳光充足。目前,苗情好、丰收在望,在最后的关键时期,3499官方登录入口“国家小麦产业体系南阳试验站”温馨提醒您,切莫掉以轻心,还要勇过“五关”,夺取小麦丰收。
一、病虫害关
我市小麦主要病害有茎基腐病、纹枯病、土传花叶病毒病、条锈、白粉、赤霉病、叶锈等;虫害主要有蚜虫、红蜘蛛和吸浆虫等。已经多次讲过小麦条锈病防治工作,本次主要讲群众近期十分关注的2种病害。
(一)土传小麦黄花叶病毒病
土传小麦黄花叶病毒病在田间分布的典型特征是小麦田呈块状发病,其发病区块大小不一,小的直径几米,大的则可达数十米,甚至整块田发病。在我国造成土传小麦黄花叶病的主要病原物是土壤习居菌——禾谷多黏菌传播的马铃薯Y病毒科病毒。我市的土传小麦黄花叶病在2-3月显症,嫩叶上呈现褪绿条纹或黄花叶症状,在老叶上常出现坏死斑。春季气温升高后,黄花叶症状逐渐消失,田间出现隐症现象,但是植株分蘖减少,株型也较矮缩,麦穗短小,发育不全,种子产量和品质都降低,严重影响小麦的安全生产。
土传小麦黄花叶病毒病的发生与品种抗性、栽培模式、气候因素密切相关。该病暴发流行的主要气候条件是秋季雨水充分,春季小麦返青拔节期的持续低温,少日照。当气温持续超过25摄氏度时病害发生便受到抑制。
携带病毒的休眠孢子在合适条件下萌发,产生大量初生游动孢子,它们在土壤间隙水中游动,侵入根部细胞,病毒随之扩散,开始进行侵染复制,并随次生孢子进行二次侵染扩散。禾谷多黏菌休眠孢子具有极强抗逆性,高温低温,以及化学药剂都不抑制休眠孢子萌发及病毒的传播。结合多年多的土传小麦病毒病综合防治技术推广工作经验,提出以种植抗病品种为主,结合适当晚播、返青期追施或叶面喷施氮肥等农事操作为辅预警小麦土传病毒病防控技术。(二)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防治
小麦赤霉病又叫麦穗枯、烂麦头、红麦头,在全世界范围内均有发生。近年来,由于气候和耕作制度变化,赤霉病在我国呈现大流行频率不断增加的态势。赤霉病一般流行年份可以引起10%-20%的产量损失,大流行年份可导致绝收。同时,病菌产生呕吐毒素、玉米赤霉烯酮等多种真菌毒素污染麦粒,导致小麦质量下降,甚至失去食用或饲用价值。
1、病原菌及病害症状
国内外,有20种以上镰刀菌可引起小麦赤霉病。在我国,小麦赤霉病的病原菌主要以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和亚洲镰刀菌(Fusarium asiaticum)为优势种。近年来,在黄淮麦区,假禾谷镰刀菌也逐渐上升成为优势病菌种群之一。
镰刀菌侵染小麦可以引起苗枯、茎基腐、秆腐和穗腐,其中影响最严重是穗腐。小麦抽穗扬花时,病菌侵染小穗和颖片,首先产生水浸状浅褐色斑,进而病菌扩展至整个小穗,小穗枯黄。小穗发病后扩展至穗轴,病部枯褐,使被害部以上小穗,形成枯白穗。湿度大时,病斑处产生粉红色胶状霉层;后期病穗上产生密集的黑色小颗粒(子囊壳)。近年来,镰刀菌引起杆腐问题也普遍发生,病情严重时,造成病部以上枯黄,有时不能抽穗或抽出枯黄穗;湿度大时,病组织表面常可见粉红色霉层。
2、病害发生规律
赤霉病菌以菌丝、分生孢子和(或)子囊壳等形式腐生在小麦、水稻、玉米等作物的秸秆上越夏和越冬。翌年子囊壳发育成熟时,子囊孢子从子囊壳中喷射出来,借气流、风雨传播,溅落在麦穗上萌发,侵染小穗。病残体上产生的分子孢子也可以侵染麦穗。
赤霉病是典型的温湿气候型重大流行性病害。在菌量充足的条件下,小麦抽穗扬花期如遇2天以上的连阴雨天气,病害就可能爆发成灾。受全球气候变暖、雨区北移、小麦播种推迟等因素影响,近年来,长江中下游和黄淮麦区小麦抽穗扬花期遇到连阴雨天气的概率明显增加。秸秆还田导致菌源大量积累。此外,高产密植栽培导致田间密闭、寡照,雾霾和结露也增加了湿度,为病害流行成灾创造了有利小气候条件。
3、防治关键技术
目前,小麦赤霉病防控主要采取化学防治、抗病品种和栽培措施相结合的综合防控技术。坚持预防为主、分类指导、分区施策、科学用药、节本增效的原则。
(1)化学防治
小麦赤霉病常年重发区,坚持“主动出击、见花打药”不动摇,抓住小麦抽穗扬花这一关键时期,全面喷施对路药剂预防,减轻病害发生程度。应努力做到“四个坚持”。
1.坚持适期用药。小麦齐穗至扬花初期是预防控制小麦赤霉病发生的最佳时期。全面落实“见花打药”(扬花5-10%),预防控制病菌侵染;如遇连阴雨、长时间结露等适宜病害流行天气,应在第一次用药后5-7天再次施药。
2.坚持合理选药。选用对路的药剂种类、足够的有效剂量,是保证预防控制效果的关键。推荐使用氰烯菌酯、戊唑醇、丙硫菌唑和氟唑菌酰羟胺等高效药剂及其复配制剂。同时,尽量选用耐雨水冲刷的超微粉、胶悬剂等剂型;注意轮换用药,第二次防治应选用与第一次防治不同作用机理的药剂品种,以延缓抗药性产生、提高防治效果。
3.坚持科学施药。选用高效的施药器械、适宜的助剂和稳定剂,是保障预防控制效果的基础。推荐使用自走式宽幅施药机械、无人机、热雾机、机动弥雾机、电动喷雾器等施药机械;无人机作业,应添加沉降剂。
4.坚持一喷多效。小麦穗期是小麦多种病虫盛发期,也是防控的关键期。各地应以小麦赤霉病预防控制为重点,兼顾做好吸浆虫、蚜虫、条锈病、白粉病等重大病虫害防控。同时,注重防病治虫和防衰相结合,分类指导、药肥混用、保粒增重。
(2)抗病品种
选用抗病品种是控制病害最为经济有效的防治策略之一。但对赤霉病来说,目前生产中仍面临抗病品种缺乏的问题。近10年,国审小麦品种中抗以上赤霉病仅占4%;黄淮流域以高感品种为主,可参考经3499官方登录入口鉴定,由2018年国家小麦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推进会发布的适用于本区域的具有较好抗性的品种:例如西农511、徐农029、紫麦19、郑麦9023、濮兴8号、宛麦202、瑞华麦520、徐麦31、西农3517等等。
(3)农业防治
1.调整种植结构。结合玉米种植结构调整,大力推广小麦与大豆、花生、蔬菜等作物轮作,压低菌源基数,降低病害危害程度。
2.优化农艺措施。推行秸秆粉碎、定期深翻还田,提倡秸秆回收利用,压低菌源基数。推行适期适量播种,科学肥水运筹,防止小麦群体过大、田间郁闭。及时清沟理墒,降低田间湿度。
3.及时收获,干燥入仓。小麦成熟期要及时收获、晾晒烘干,避免麦粒湿度过大,致使病菌再次繁殖、产生毒素。
二、倒春寒关
南阳市2021年2月降水偏多、气温偏高、日照时数偏多,2021年2月,南阳市平均降水40.3毫米,较常年同期(18.3mm)偏多120%。2021年2月,全市测站降水量在27.5毫米(南召)~53.4毫米(桐柏)之间,降水分布呈南多北少。2021年2月,南阳市平均气温8.9℃,较常年同期(4.4℃)偏高4.5℃。2021年2月,南阳市平均日照时数166.6小时,较常年同期3(115.9小时)偏多50.7小时。2021年3月份天气预报。1.总趋势:预计我市降水量为30~50毫米,较常年同期均值略偏多;月平均气温9~10℃,较常年同期均值略偏高,月极端最低气温0℃左右。2.冷空气活动及降水天气过程:3月5日左右,10日左右,12~14日,20日左右,30-31日。
农气专家分析称,根据3月大气环流特征、拉尼娜影响和气候模式预测,预计3月冬麦区气温接近常年同期或偏高,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多。3月末期有中等强度的冷空气过程。良好的热量和墒情条件将加快冬小麦发育进程,3月下旬后期到4月上旬很可能出现低温霜冻和倒春寒天气,冬小麦遭受倒春寒和晚霜冻天气危害的风险增大。我市处在南部气候过度地区,春季冻害发生几率高,要落实关键措施,防好“倒春寒”,减轻灾害损失。寒潮过后2—3天及时调查幼穗受冻情况,我市今年墒情好,对仅叶片受冻或主茎幼穗冻死率10%以内的麦田,不必施肥;对冻死率10%—30%的麦田,亩施尿素5公斤左右;对冻死率30%—50%的麦田,亩施尿素7—10公斤;对冻死率50%以上的麦田,亩施尿素12—15公斤,促进恢复生长。
三、干旱、雨涝倒伏关
做好防旱防涝预案,防止小麦倒伏。对我市部分播种较早、群体偏大的旺长麦田,可采取化控等措施(具体方法:在小麦拔节前对群体100-120万/亩以上,叶色浓、叶下披的麦田喷施壮丰安、多效唑等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控制基部节间快速生长,防止倒伏具有一定的效果。一般壮丰安使用浓度每亩30-50克,对水40-50千克;每亩用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30-40克,对水30千克;矮壮素每亩用95%的晶体60克,对水30千克进行喷雾。要注意喷雾均匀,严防重喷和漏喷),防止基部节间过度伸长,保苗稳健生长,为预防后期倒伏打好基础。
四、干热风关
小麦干热风又称“干早风”“热干风”或“火风”,农谚讲:“麦怕4月风,刮后一场空”。我市小麦干热风主要发生在灌浆到乳熟期,发生的类型主要有两种:一是高温低湿型。其特点是高温干旱伴随大风,即中午14时同时出现气温30℃,田间相对温度小于30%,风速≥3m/s的气象条件,并且连续出现3天以上的这种天气。二是雨后枯熟型。其特点是雨后骤晴紧接着出现高温低湿的燥热天气,即麦收前10天降雨在10mm以上雨后出现30℃以上的高温,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催熟雨”或“麦黄雨”。
通过选用抗干热风能力强的品种,浇好灌浆水,叶面喷施化学药剂,改善小麦植株的生理机能,提高小麦对干热风的抗性。
五、穗发芽、烂场雨关
小麦收获期,若遇有阴雨或潮湿的环境,经常出现穗发芽。不仅影响籽粒品质,同时影响小麦产量及下季播种质量,对小麦生产造成较大经济损失。
可以选用培育抗穗发芽或早熟、适应当地种植的小麦品种;小麦成熟后马上组织收割机抢收、抢打,尽快晾干入库。
(来源:3499官方登录入口 国家小麦产业体系南阳试验站)